品牌营销全产业链的运营价值最大化
服务类型
技术专栏
 
 
 
 
 
 
 

【展示空间设计】—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二)

 

  一、视觉环境处理  展室的视觉环境,可算是建筑学中的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改进建筑和照明环境,提高人类视觉效果。这涉及到利用人类工程学和照明工程学知识。我国在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视觉环境和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几乎空白,不少陈列对用光问题,还停留在把展品照亮的水平上。其实,用光照把参观者视线夺过来,这只是用光的最低要求,殊不知光线过强,照过了限度,会使展品失真,破坏展品丰富的层次,也容易使参观者疲劳。
  视觉刺激的强度、质量和信息内容的水平越高,即视觉环境中的信/噪比越高;看的效果就愈好,这意味着能够形成人在视觉信息方面所需要的有关知觉。国内有些细心的设汁师已经在实践中运用了光的技巧,例如,上海博物馆的(古代雕刻艺术陈列)中有一尊观音像,其头部是清代的(旧时代古董商所为),身体部分是唐代的。放在唐代部分展出时,就感到头部是个不合适的“噪音”成份,可又拿不下来,于是就用较强的光照射身部,头处在暗处,以突出唐代雕塑的艺术风格、这是利用入的向光性,使参观者忽略头部,可谓利用光来排除视觉噪音的范例。可见,博物馆陈列针对展品多为三维立体物的特点,可以用方向性照明给出三维展品的立体感,但另一方而,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陈列或观赏的需要,起着突出显示某一特点和遮蔽局部缺点的作用,因此不是简单地称为“立体感”,而是叫做“造型立体感”。
  二、视距与视角的合理化。
  这是一个涉及人体工程学的问题,它又足以人体测量学成果为依据的在这方面有不少可资参考的现成材料,设计师应该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些成果,使陈列环境更便于参观。过去我们往往忽视这个问题,例如,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过《西南民族文物展览》,其中的铜鼓本身就不高,却又放在距地面仅二十公分的台座上展出,许多参观者不得不蹲下来观看边上的纹饰,这很容易使参观者疲劳,没有哪种文化要求人们学会蹲着学习,这种陈列方式显然违背了人们正常的学习习惯。另有一个博物馆在展出平面展品为主的材料时,由于参观者量较大,展品陈挂在适当部位则会影响部分参观者参观,当时没有采取舒朗化的措施,而是不顾参观者生理卫生标准地采用了将展品提高陈挂高度的办法,致使参观者从头到尾要仰头观看,参观结束后即感到颈部不舒服,再如字体不大的说明牌放在较远的距离使人难以阅读,陈放部位过高或过低的平面材料呈水平布置,等等。这些细节问题至今常出现在,陈列中。说明我们的设计工作还相当粗糙,对参观者考虑的很不够。
  我国人体测量学提供有确切数据,大致成人平均身高:男性为1.67m,女性为1.50m。又可细分为三个区(见下表)(单位:m)

 
 

  正立时眼的高度在1.50m左右,可大致定为参观者站立时的视觉水平线。以此为标准,展品应置于参观者平视线上下65度,左右90度范围内,普通展带高不超过2米,低不超过0.8米。参观者视距为展品体(面)积的三至五倍成比例。
在一个展品组合中,不宜将远距离和近距离观看的展品靠得过紧,以减少参观者视距推移。
  陈列中使用的文字说明牌,是一种需要参观者集中精力阅读的媒体,在放置方式上也有考究。人的两眼综合视野约为横向较宽的椭园形,这种构造使人眼左右移动比上下移动方便,而且在垂直方向上,看上面费力易疲劳,看视平线以下则较便利。同样,对于人的颈部,左右移动也比上下活动省力,仰头就比低头所消牦的肌肉活动量大。因此,高于视平线的文字材料仅限于标题等短文字,一般说明牌的位置应与视平线一致或低于视平线。标签式展品说明牌应朝着参观者眼睛的角度放置。
  关于标签式小说明牌的放置方法,常见有两种,一种是“跟随式”,即文字说明牌紧附于对应展品旁,其优点是连贯性强,使参观者一目了然。但缺点是不宜与小件展品组合,否则会影响整体美观;另外,在复原性陈列中有些展品与参观者距离较远,也不宜采用这种方式。针对这个问题,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检索式”说明牌放置法。它是将若干展品说明汇总罗列在一个说明牌上,置于方便参观者阅读处,并在展品旁附上相应标记以便检索的方式。它可以解决美观和避免视距过长的问题。但对参观者而言,寻求与展品相关信息,寻找说明标签,看了说明再去寻找对应展品,这是十分麻烦的,属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All Rights Reserved©-2011 广州市迪维贝思营销策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