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序列是渐进的,环节之间又有过厅、走廊等。从整体而言,参观者经过的各个点,都应包含在陈列艺术总体设计之中。
一、展览前区的艺术设计
展览前区,指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有的馆前面是广场,有的是绿化带,也有的是畅开性的。大凡专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都有附属的前区空间,而利用旧建筑的馆有临街的,这种临街馆没有附属的前区空间,在施展过渡手法上颇受限制。
展览前区是参观者经过的第一个点,应该设法创造出某种气氛,使参观者产生第一印象。以往总是把前区划为花匠和清洁工的工作范围,对该区域赋予信息功能的考虑不够,大大降低了前区的价值。
前区可利用建筑、小品等来烘托主题,也可利用雕塑来创造参观气氛,这是一个大范围的造型。从前区空间开始,就应有一个展示性、示意性、给人以入境感。
二、门厅和序馆的艺术设计
(一)门厅
门厅是联系陈列室与外部环境的过渡场所,是参观者进入建筑内的第一个点,他们在这里集散,也是引导参观者参观,开展咨询业务的地方。门厅除了这些功能,它作为一个场所,也是文化界和政界社交的场所。
门厅虽还不是陈列内容的开始,但参观者在参观前后想要寻问的问题之多,不亚于陈列室。所以,门厅是集中开展咨询业务的理想场所,不少馆都是在门厅设置咨询台。
在一些专题博物馆,往往把最显眼的藏品或新收集品放在门厅里展出,例如,自然博物馆在门厅里放一具珍贵的恐龙化石或大象标本。
门厅也是参观者参观结束后的一个休憩场所,可以设置休息椅,用喷泉或绿化带为参观者创造一个清爽、典雅的环境,出售展览图录和纪念品的小卖柜台也常设在门厅。
(二)序馆
在一些小型的或专题性博物馆,门厅和序馆往往是合而为一的。但在大型馆,序馆与门厅有区别,它往往是主题的入场部分,告诉参观者主题是什么,设计者应根据主题要求,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展开想象,设计创作要艺术化、有特点、有风格,用形象语言烘托主题,渲染气氛。例如,北京地质博物馆在序厅制作了大面积溶岩复制品,使参观者感到新鲜,很吸引人。
序馆设计要切题、简炼、不落俗套,类似的手法要尽量避免。力争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子,要有新鲜的吸引力。这些都有赖于设计者对主题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从中归纳出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做到画龙点睛。
三、艺术空间和视觉空间的处理
这包括内部空间和陈列环境的处理,不完全是建筑问题,要根据陈列内容多样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在物质功能方面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根据展品数量相应地规划足够的空间,做到既不太疏松,又不过密:由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博物馆陈列中普遍存在着展品密度过高的问题。所以,尽管有些陈列室里的参观者通道并不宽裕,也不常见有人流拥塞现象。这与其说是设计人员正确估计了参观者流量,不如说是整个陈列还没有从“解说不足与感觉刺激平淡”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降低陈列密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设计的观念转变,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但艺术设计也并非被动地等待,可以通过光线、色彩、及造型等手段从感觉上降低陈列密度。
要根据不同的陈列内容和陈列内容的段落来规划空间使用。陈列室建筑和常用家具设备往往是与陈列内容无关的硬件,它们以较大的体量制约着陈列千面设计。所以在设计阶段有一个重新规划空间使用的问题。在美术品陈列中,参展的展品数量可多可少,因而在设计上有较大的伸缩余地;但科技教育性陈列往往是由许多件实物资料和现时人工媒体逻辑性构成的,增减展品的伸缩性较小,因而空间规划就成为陈列设计的一个难点。
根据陈列体系内容和逻辑序列布局,做好参观者线路没计。越是讲究逻辑性的陈列内容,就越是要求展线明确—博物馆常用沿着建筑墙壁和大件设备布置展品的办法,逼着参观者循序参观、但由此造成的缺陷是陈列空间单凋呆板,因而多采用中心岛状陈列的副线手法活跃陈列空间。岛状中心陈列使参观者绕行,也是最容易使参观者偏离正确展线的因素,这种现象在呈三线布局的陈列室里常会发生。所以,岛状陈列尤应注意展品摆放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距离、说明牌朝向、以及为展柜编号或张贴导向标志等方法来避免参观者偏向。
根据不同的参观要求和方式正确估计参观者流量,引导人流,保障参观的最佳效果,减轻疲劳。陈列中每个局部组合的魅力度不会是均衡划一的,因而参观者在每件展品前的驻足停留时间也就不一样,要想在纸面设汁阶段就估计某件展品乃至整个陈列的单位时间参观者量,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又十分重要。
此外,空间艺术设计还有观赏方面的功能要求。参观线路设计并非单纯解决按序行走和线路畅通的问题,陈列空间要有起伏,露藏、富于变化,给人物换景移的感觉。考虑到参观者在连续参观中老是用着差不多的视距和亮度,缺少调剂,易于产生疲劳,还可采用借助外景的方法。
|